如果說獵人守護的就是他們的獵場,那麼魏導所守護的就是對電影的熱情與執著。

 
        
        導演魏德聖以《海角七號》創造台灣電影票房的奇蹟,接著最近又因為拍攝《賽德克。巴萊》,為台灣的電影開啟了新的扉頁,並為台灣過去疲弱的國片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高舉台灣電影的製作標竿。乍看之下「魏德聖」這三個字已經變成家喻互曉的人物,同時也是國內成功導演的代名詞;只不過如果沒有過去的他自己披荊斬棘的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恐怕就沒有現在的光鮮亮麗。現在我要在這裡介紹,魏導當初夢想的幼苗是如何萌芽,並且逐漸茁壯成現在的理想。

          

        在他還是當兵的同時,看了《四海兄弟》,並在軍中認識一位世新畢業的同袍,聽其終日談論電影,因此對電影影像產生濃厚興趣。接著他進入一家小型傳播公司擔任電視節目助理,開始步入影像世界。隨著不斷參與各個影片的拍攝與協助,他逐漸累積拍攝電影的技巧及經驗,其中劇本「賣冰的兒子」曾獲得民國83年度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錄影帶作品《夕顏》也獲得第十八屆金穗獎「優等錄影帶」,不但才讓剛坐熱導演椅的他備受肯定,還可以從執導過的作品中了解到充滿理想以及堅持自我的他。而在他正式接觸電影的世界之後,改以16mm底片拍片,並逐步加強說故事的能力、一次次擴大格局,短片作品如《對話三部》、《黎明之前》、《七月天》等除了同獲金穗獎肯定外,也日益受到國內、外影展的重視。在這之後,他又與國外資深電影人協助拍攝《雙瞳》、《海鬼燈》等,雖然當中他的工作壓力隨之增加,不過也更奠他日後從事電影工作的基礎。

        霧社事件:臺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漫畫

        有一次魏德聖看到邱若龍所畫的漫畫《霧社事件》內容而深受感動,於是2000年他完成了劇本《賽德克。巴萊》,講述時霧社事件的始末,並從新聞局獲得了「優良電影劇本獎」。不過他想繼續把這個故事發揚光大,他認為台灣也應該拍出屬於自己的故事、拍出個台灣史詩級的鉅片、拍出個可以讓台灣人追隨的目標;雖然在這同時,他也了解到當時的台灣電影市場萎靡不振,缺乏大把資金的灌注,以及電影作者及技術人員在窘迫的環境下飽受壓抑;因此他才盼望他可以把《賽德克。巴萊》釋放台灣累積已久的電影潛力,擁有有國際級的製作,藉此釋放他自己的能量。

       
        
        2003年他花費了200萬元拍攝5分鐘《賽德克。巴萊》的預告片,計畫因此能吸引內國內外的資金,而籌到一千萬元,可惜最終因募款不順而作罷。故此他打算捲土重來,先暫時著手創造新的作品《海角七號》,希望能募得更多資金。2008年上映時總票房為5.3億元,創下台灣電影史票房記錄,僅次於冠軍《鐵達尼號》,並因此得到許多大大小小的獎項。如此佳績仍沒有讓魏導自滿,反而更信誓旦旦要正式開拍《賽德克。巴萊》。換句話說,導演的想法是先有《賽德克。巴萊》才有《海角七號》。正因為《海角七號》的賣座,讓他有更多資金及資源去策劃他早已摩拳擦掌在準備的事。

        
        
        好景不常,隨著正式的開拍,拍片遇到的瓶頸卻越來越多。比方說雖然靠著《海角七號》獲得許多獎金,但是資金仍然短促,迫使高高在上的導演仍要低身下氣到處向人求錢。有次他陪投資代表們一同吃早餐,而且該餐廳還是很高檔的,不過因為下雨,他穿著雨鞋就逕自走進去,代表談完就走不久留的決心。可悲的是餐桌上的老闆們不是討論要點哪個高價的餐點就是擅自批評魏導的作品,還談論的像是比魏導還懂得拍電影一樣。一開始魏導還耐著性子讓他們說教,但到最後,他直接了當的說:「我要錢,你們要什麼?」並且直接點出他的難處要各位出手相救,可惜陪有錢人吃飯這麼多次,多半換得吃閉門羹。當時的他還憤怒的說有一份報仇名單,就是希望這些得到教訓。

        拍攝過程當中,天氣捉摸不定的問題也令整個劇組煩惱不已。有時候為了要等一個晴朗的天氣需要等待很久,而這時已經在原地等待的演員們又要照顧,太陽一來雖然可以正式開演,但是演員們反而要在高溫下演出,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折磨。萬一倒楣下起雨,哪裡都不能去,只能拍室內的景,不然就是繼續等下去。

           

        魏德聖在拍攝的過程也時常對於演員無法達到預期感到頭疼,像最初在選主角莫那。魯道的同時,千挑萬選看上了林慶台這位老牧師,因為他給人的感覺以及眼神都很有氣勢;不過這位莫那。魯道卻時常背不起台詞,又因為對演戲不熟悉,因此刻意和魏導保持距離,或是沒有做到導演吩咐要他做的事。這時魏導心生一計,叫他演在森林裡走路,就一直叫他走來走去,又一直批評他不停走錯,這時才讓林慶台心理萌起:「原來連走路這麼簡單的事情也這麼難演呀」的心理,因此放下了成見,拋開自己的自尊心,逐漸接納導演的指揮。

        由於長期缺乏固定資金來源,因此魏德聖等人每開拍完都要趕忙急著打電話籌錢。有時候真的發不出薪水,底下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醞釀不安的情緒。例如韓國的特效組以及日本的美術組等等有好幾次都因此要罷工了,好不容易魏導才緩和他們的情緒,苦口婆心要他們留下來。

        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當中雖然有淚水、有血水、有怒氣、有哭泣,但是演員以及在場的工作人員都被魏德勝的堅持所震懾、所感動。雖然他在拍攝過程中一意孤行的堅持作為和不少人起了衝突,還讓不少人怕他或甚至恨他,但是這其實不是他想故意的,他純粹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演到一定的水準,要達到什麼樣的水準勢必也要要求他的工作團隊到達一定水準。魏德聖說過:「如果這是總數十圈的長跑,也許現在正在跑到第二圈…,這時是最痛苦的時候,只要撐過去,又能繼續呼吸了」。在拍攝的當中,雖然碰到很多的阻礙,但是他堅信只要克服了這個「撞牆期」,其他的就能繼續咬牙完成。

         2011年8月31日《賽德克·巴萊》參加威尼斯影展,雖然沒能順利入圍,但是至少也獲得熱烈迴響,魏導也因為能把台灣電影帶到國際而感到高興。之後在總統府前辦首映會、高雄巨蛋上下集連映,甚至把該片票房拓展到海外。截自去年129日,總票房累積8.8億,更囊括第4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許許多多的獎項。該片《賽德克·巴萊》不但突破了台灣電影市場,更突破了魏德聖原先的自己,把當初的夢想轉換成現實。

     20040325_01.jpg

名利雙收之後,魏導卻沒多開心,反而還有點難過,不單單難過這些日子以來和他共同戰鬥的工作伙伴,在殺青之後大家就即將各飛東西了,還認為自己像是離開戰場上的英雄,拍完了,離開了,曲終人散之後什麼都不是,有點不習慣。但是這期間他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也同時看到許多醜陋的嘴臉,同時也看到真實的人生。

     在最後的最後,我想引用吳念真的話作為結尾:「電影一旦進了戲院就不再屬於導演了;它屬於觀眾,屬於影史的一部份。」而這同時也是一段生命歷程、一個記憶,在心理,無法抹滅……


導演.巴萊: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手記(賽德克.巴萊3)

 


ps:以上圖片連結均點選圖片即可知道所屬來源

     後記:我為了打這篇文章,連夜趕四個多小時,其中還不包括我查詢有關魏德聖ˊ資    的資料以及把導演。巴萊這本書看完的時間。 :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age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